從貧窮走向富強?-吳曉靈為「發展中國家金融領袖培訓項目」歡迎晚宴致辭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

2017年6月26日晚,由南南合作金融中心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發展中國家金融領袖培訓項目」在北京文津國際酒店舉行了歡迎晚宴。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出席了晚宴並致歡迎詞,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執行主席、南南教育基金會副主席張志平、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許均華、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李秀蘭,中國泰合集團董事局主席王仁果等也蒞臨了現場並致辭。


吳曉靈院長表示,我們都是南南國家,都面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希望這次項目能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今天大家歡聚北京,都想了解中國為什麼能從貧窮走向富強,於是吳曉靈向學員們分享了中國發展的四點經驗:第一點經驗是要用開放促進改革。吳曉靈講述了深圳崛起的經過,讓到場所有人感受到開放對改革發展的重要性。第二個經驗是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第三個經驗則是處理好改革和發展的關係。最後一個經驗是需要重視金融工作,發展普惠金融。吳曉靈期待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可以通過形式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分享各自國家的發展經驗,貢獻知識和智慧,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最後,吳曉靈也祝願所有學員度過充實愉快的一周。


當晚,作為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的執行主席、以及南南教育基金會的副主席,張志平還是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與五道口校友會會長,幾乎與每一個主辦方和贊助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是由於他的特殊身份,才促成了今天的「發展中國家金融領袖培訓項目」。張志平表示,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從去年開始合作開發這個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讓主辦方感到非常喜悅。希望結課時,大家對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發展經驗等能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夠締結友誼、學有所成。


晚宴期間,來自五道口EMBA的校友-中國互聯網金融、通訊行業、能源行業的企業家們,與南南國家的企業家、金融家們展開深度對話,圍繞著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發展經驗以及南南國家發展潛力和投資機遇等話題交流溝通,不僅體現出本屆「發展中國家金融領袖培訓項目」的務實與高度互信,也將繼續搭建中國與南南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文化互通、拓展視野的民間橋梁,促進共同發展。


(以下是吳曉靈院長的完整講話內容)


我們都是南南國家,都面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希望這次項目能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改革開放讓中國從四十年前的一個貧困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從1978年的685美元變成了2016年的人均8113美元。但是中國的人均水平還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跟其他南南國家依然同處於一個陣營,我們要加強學習和交流。今天大家歡聚北京,都想瞭解中國為什麼能從貧窮走向富強。 


中國第一個經驗就是用開放促改革。中國用眾多經濟特區的實踐來統一國內認知,用經濟特區的成功案例來引進市場經濟機制、先進的管理和技術。40年前深圳還是一個非常貧困的漁村,民眾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到香港謀生。當時面對這種成千上萬的民眾遷移,中國政府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和習仲勳的建議下採取了開放的措施。鄧小平,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就在南海划下了一個圈,也就是深圳特區。而深圳的成功讓持有固有觀念的人折服,他們認識到即使引進了市場經濟,中國依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依然能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二個經驗就是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政府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著力維護穩定的宏觀經濟。在計劃經濟下,中國政府包辦一切,企業沒有活力,「一大二公」的制度也讓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於是,中國政府就從改變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入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中國在兩年內就解決了糧食供應的問題,企業改革讓中國輕工業部門迅速發展,並且結束了中國的票證時代。政府和市場都不是萬能的,好的思路應該是: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同時,通過企業改革、價格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來完成。計劃經濟通過指令管理一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政府學會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來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這種政策協調不僅幫助中國克服了國內幾次經濟過熱的衝擊,並且抵御住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但是現在我們也面臨了新的挑戰,全球金融危機提醒政府需要控制政府債務的增長,並擔負起宏觀審慎管理的任務。所以,中國人民銀行也確立了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的管理框架。


第三個就是正確處理改革和發展的問題。中國經濟處於轉軌階段,面臨著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政府抓住經濟問題這一中心,改善人民生活,從而獲取人民認可,逐漸完善制度,保持了穩定的社會。計劃經濟曾經帶來了很多社會和經濟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手解決最迫切問題,也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從而獲得了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該如何面對政治改革,是選取同心協力的方式還是動蕩的方式?動蕩的社會對於人民來說是代價沈重的,所以中國選擇一條逐步改善、穩步前進的方式來進行。現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看到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就是希望所在。


第四個就是高度重視金融工作。用金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保持金融穩定,推行普惠金融,促進個人財富更加公平、均衡的增長。計劃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組織資源的唯一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就是資源配置的龍頭,金融的效率決定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是,金融也是把雙刃劍,誰得到金融服務,誰就能佔領經濟發展的先機。所以在金融領域,馬太效應非常明顯。「佔領華爾街」、《21世紀資本論》這些就是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反映。世界銀行首先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去年的G20杭州峰會也承認了普惠金融的理念,並寫入了G2O公報。我們要改進金融監管,降低金融槓桿,降低金融風險,同時讓我們的財富分配更加均衡、公平。我們要發展普惠金融,惠及那些傳統金融領域覆蓋不到的人群。小額信貸的理念就是要給那些窮人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隨著金融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能夠讓我們使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來為長尾客戶服務,支持普惠金融發展。


開放促改革、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關係、正確處理改革和發展關係,以及高度重視金融工作,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非常重要的經驗。 


到場的各位學員來自24個國家,我相信各個國家都有自己成功的發展經驗。這次課程不僅有課堂講座、參觀訪問,還有論壇。希望大家能夠貢獻智慧和經驗,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