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中非可持續農業合作研討會”專家觀點綜述

 


2024年8月22日,南南合作金融中心與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肯尼亞中華總商會在肯尼亚內羅畢共同主辦“氣候變化背景下中非可持續農業合作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當地高校和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商會、農業企業的代表,就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非在可持續農業領域的技術與投資合作、實踐經驗與成果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和交流。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吳忠總幹事,肯尼亞中華總商會常務副會長何欽文,肯尼亞投資局總經理Pius Rotich分別作開場發言。吳忠總幹事在開幕詞中強調,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多重風險,加強中非可持續農業合作,通過技術轉移與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投資、能力建設等方式推動氣候智慧型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對非洲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以下為嘉賓主要觀點:



  • Clemens Breisinger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肯尼亞辦事處 高級研究員


Clemens Breisinger在演講中指出,氣候變化對非洲的整體影響是消極的,但也因地區和作物品種而異。採取適應性措施減緩氣候影響需要公共和私人投資的充足支持。而良好的政策和商業環境也是實現氣候適應和非洲食物係統轉型的關鍵。他特別強調了土地所有權問題對非洲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 張小強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 农业专家组组长


張小強介紹了中國-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三個階段的重點工作及成果,同時闡述了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資金缺口、效益顯現週期較長、語言障礙等。由此他對氣候變化背景下非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戰略性建議,包括引入抗旱作物品種、開展良好的農業實踐,改革農作體係,推廣環境友好的技術如生物降解等。



  • Vandana Thottoli   荷蘭氣候與發展基金


Vandana Thottoli提到,在非洲的農業融資方面,存在資金與項目的供給和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以他所在的基金為例,通過在整個價值鏈中和小農戶對接資源,進行市場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篩選可投的項目,設計和採取混合式融資模式以同時調動公共和私營資本,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 Michael Murigi   经济政策伙伴关系 监测与评估协调员


Michael Murigi談到,在全球層面的伙伴關係上,需要进一步增加气候资金以及气候融资,使其進入非洲並最終到達當地小農戶的手上,幫助他們尤其是女性獲取氣候適應性作物品種、相關技術及農業輸入品。同時提升農民獲取資訊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增強他們應對气候变化風險的能力。



  • Charlotte Arinaitwe   獨立顧問


Charlotte Arinaitwe指出,推动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的初始成本很高,尤其對於小农户来说。因此要确保他们可以获得信贷和保险,獲得教育、提高意識,使其願意配合甚至主動嘗試应用这种气候智能型的农业实践。她特別提到農民是否擁有土地也是推廣此類農業實踐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



  • 王昕息   世界銀行 經濟顧問


以中国黃山市一个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為例,王昕息提出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方式,涉及农业以及其他要素的一體化項目,可以帶來經濟、環境和社會的效益。依託當地農業發展出生態旅遊業,隨之而來的基礎設施改善、機構和人員能力加強,將共同促成係統性的經濟環境,帶來具有氣候韌性的社會。



  • 何欽文   肯尼亞中華總商會 秘書長


何欽文建議,肯尼亞農業發展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改進,包括引進適宜的主糧品種,如高產的黃玉米、馬鈴薯;引進經濟作物品種,如菌草,作為畜牧業綠色飼料的同時可以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同時組織中國農業專家為當地農業從業者開展能力建設等,授人以漁。



  • 劉玉濤   南京農業大學 副教授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 中方院長


劉玉濤分享了南京農業大學和埃格頓大學在促進非洲可持續農業上的長足實踐與合作,包括培育並引入氣候智慧型作物的種子,包括豆類、木薯、花生等;為本地小農特別是青年和婦女開展農業培訓,打破前沿技術僅限於大規模農場的慣例;重視長期的解決方案,建立聯合實驗室以便本地專家可以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同時持續培養本地農業人才,真正為當地發展做出貢獻。



  • Laura Barasa   內羅畢大學 高級講師


基於圍繞城市農作和糧食安全的研究,Laura Barasa闡述了利用循环经济在非正式住区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針對肯尼亞貧民窟的本地创新解决方案——在贫民窟里种植作物,並利用废物堆肥形成了纯天然的肥料——可以帮助改善粮食安全和居民生计,並解决环境问题。



  • 余海峰   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 工程師


余海峰介紹,研究中心聚焦糧食安全改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預警,歡迎农业专家以及私企共同研究新品种,並在肯尼亚推广。他總結了一些促進當地農業可持續的做法:选择可以自我复制的作物,無需農民再進行種子購買,推广菌草的种植,选择可负担的、非常便宜的簡易工具推广给肯尼亚的农民以適應小塊土地耕作,同時致力於減少收成后的粮食浪费,以及多元化主糧的來源。



  • 劉志賢   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 副總經理


劉志賢展示了用以应对气候变化下农业干旱问题的高压云雾培技术。高压细水雾高效云雾栽培技术,是将营养液高度雾化成微米级的雾滴,以间歇弥雾的方式适时、适量精确喷射到植物根系,以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大幅度的提高作物产量,缩短作物的生长期。



  • Elijah ODII   非洲學術聯盟(OAAD) 主席


Elijah ODII指出,在進行可持續農業合作與實踐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先做調研了解當地文化傳統與現實情況,再建立長期的公關溝通機製,以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同時他所在的機構也正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十多個國家開展氣候預測的能力建設,以便更好的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 程誠   非洲農業綠色革命聯盟(AGRA) 中國伙伴項目主任


程誠提到,要當心“食物主權”觀念。每个国家应该尊重自己的资源禀赋,去种植自己合适种植的东西,而不是强求对任何一种主粮作物的全面种植。他同時提到做农业投资要超越边界,如果中國企業想要投资成功,必須要結合非洲周边几个国家情況一起去做综合规划。